新华社沈阳5月2日电题:“我们工人有力量”——鞍钢劳动模范采访录
新华社记者王振宏、牛纪伟、王炳坤、杨益航
鞍钢集团博物馆。厚重的耐候钢板墙壁上刻着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个共和国钢铁“长子企业”产生的3277名模范工人的名字。
退休后重新雇佣的全国劳动模式李晏的家鞍钢焦化总厂在员工实际训练室制作实际训练工具(4月24日拍摄)新华社记者姚剑锋摄影
“老英雄”孟泰、“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现代雷锋郭明义、“时代的模范”李超……
每一个闪闪发光的名字,都反映了中国工人勇于攀登高峰的坚定志向,中国钢铁人百炼成钢的坚韧品格,鞍钢人对“劳动模范”的价值追求和对劳动模范精神的时代诠释,反映了几代产业工人的力量源泉,劳动的灵魂回答着奋斗的根源。
这是鞍钢Saza丸的子公司炼钢部工程师金百刚(4月10日拍摄)新华社记者姚剑锋摄影
跟着共产党走,棒子不要回头
前进帽,中山装,粗壮的脸上露出朴素的笑容。鞍钢在集团博物馆的英模展区,老照片中的孟泰形象定格在亿万中国人的脑海里。
时钟回到1948年11月,此时的鞍山刚刚被释放,党中央指示鞍山钢铁厂迅速恢复生产。经过战争的破坏,钢铁厂成了废墟。
老工人孟泰勇勇敢地站起来,带领工人提供器材,挖掘冰雪收集废弃零件,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实现高炉快速恢复生产。不怕困难、不怕危险、热爱工作的故事传遍了大江南北,孟泰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劳动模范的杰出代表。
在鞍山市铁东区的一处老房子里,84岁的女儿孟泰给记者回忆了半个多世纪前的故事。
“父亲1898年出生于河北省一个贫农家庭,18岁时家乡大旱,他只身进军关东,一开始去抚顺煤矿背煤,后来来到鞍山制铁所,为日本人工作,挨骂挨打是常有的事,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虽然继承了钢铁厂,但我们一家没有过上好日子。“
鞍钢矿业公司弓长岭坑下铁矿石挖掘机司机唐怀钰(右1、和工人走在铁矿石路上(4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姚剑锋摄影
回想童年,饥饿是孟庆珍最深刻的记忆。有一次家里没有粮食,爸爸拿出唯一一个值钱的铝饭盒和手套,叫他和妹妹换钱买粮食。“当时物价飞涨,我们每次出门都是粮价上涨,决定买后才发现钱被偷了,姐妹俩握着好粮食不放手,跪在地上嚎啕大哭……”
“鞍山解放了。解放军首长找父亲外出打工。回去之前特意拜托警卫背着半袋麻袋的粮食,突然救了家人的急场。”过去我是一个见不得人的臭工人,他说解放后我们成了工厂的老板。
“正是前后的巨大差距,让家人决心跟上共产党,不回头看!”孟庆珍说:“父亲经常说以工厂为家,像生命一样爱高炉,用生命来报答党和国家的恩情。”。
1954年至1964年,老作家“草明”在“鞍钢”与工人们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以全国先进生产者“李绍奎”为原型的长篇小说《乘风破浪》描写了当时“鞍钢”火热的生产场景。
“孟泰、李绍奎、陈效法、王崇伦……鞍钢中,母亲采访了很多模范人物。”从今年开始,草明的女儿、89岁的欧阳代娜老人开始整理草明的采访笔记。“孟泰谦虚,一味地问自己能做什么。李绍奎有干劲,说的一句话就是‘为自己工作,难道能偷懒吗'。劳动模范们很先进,很多员工也不落后。1953年,李绍奎带领8号平炉职工为国家增产15000吨优质钢,其他炉工均须来到8号炉。1958年创下了平炉装入量全厂最高纪录……“
“工人当家作主,不受欺凌,受尊重,在感情上与党亲近。他们努力报国,一个人工作还不够,要让上下三组人联合起来,这些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工人积极性充分发挥和解放的潜能。”草明笔记本的一部分给老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担当:“不怀柔西式设备”
没上过大学,接了父亲班的工作,1980年代进厂的林学斌本可以平淡无奇地回去。但改革开放后鞍钢不断从国外引进的先进设备,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为了驯服一套“洋设备”,他自考、函授,连续上了20年夜校,先后主修计算机应用、日语、电气自动化三个专业大专学位,被称为“工人好学的人”。
他刻苦钻研,带领工人解决生产难题200余项,在为企业综合创出3亿多元的同时,把自己锻炼成“大国工匠”。
“改革开放让我们认识到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和很多企业一样,站起来成为了鞍钢人的主题。我学历不高,要跟上发展步伐,就得不断充电。”
参加工作不久,林学斌鞍钢首次从国外引进连铸装备,投产后缺乏操作经验,经常发生钢铁泄漏事故。
“1992年,劳模唐传富检查坚守到位,创造了连续500罐无漏钢战绩。7年后,技术人员朱润海总结了精细化操作法,做到6000罐无漏钢,随后炼铁厂引进漏钢预报系统,连续10000罐无故障…”
2001年,林学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研制了漏钢报警自动减速器,最终彻底解决了漏钢问题。他说:“这个装备凝聚了多少鞍钢人的前进和追求。”。
去年10月,林学斌当时设置的连铸机更换改造,让许多人像老式的孟泰一样,将被褥背上工作岗位,辛苦工作30天就完成了“鞍钢”速度。“泰山不辞细土,能成其高,河流不择细流,能成其大,每一位员工都在考虑加水、增土,这样的企业有什嚒好担心的?”林学斌问道。
鞍钢炼钢厂三分厂电气检修组长林学斌在生产现场(4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姚剑锋摄影
技校毕业的李超比林学斌小7岁,但成长经验相当相似。鞍钢在股份有限公司冷轧厂生产现场,他勇于挑重担,突破难关,解决了冷轧机组生产中的乳液残留等问题,鞍钢使冷轧板质量提高了一些档次。
“记得1995年左右,我作为鞍钢优秀班长的代表,去一汽集团询问客户的意见,对方拿出我们表面满是毛刺的钢板戏弄,麻雀怕扎脚不敢往上掉,我听到脸上有刺痛。”。
李超他搞设备,本来只注重保证机器的运转,这个尴尬的是,设备的精度也很重要,让他意识到不仅要使产品达标,还要高质量地加工。
“鞍钢有两个法宝,一个是鞍钢宪法,另一个是模范工人精神,劳动模式们并不是天生聪明,很多人上班都不花时间,周末也在工作岗位上打转。”一点点地加以改良,一点点地提高生产精度。
“有迷惑,有悟性,也有走投无路,也有梦想技改的时候。”因为没有像上一代那样的当事人意识,缺乏把自己变成别人的责任感,恐怕中途放弃了吧。
创新:“因为很喜欢所以加油”。
两位“80后”,高学历,选择生产现场。不同的是,大学生唐怀钰在铁矿坑内留下一些偶然;博士毕业的金百刚先生,把工作岗位作为价值实现的舞台。
现在,“最基层”的奋斗结出了果实,两人成为了鞍钢年轻一代的模范劳动者代表。
“2007年鞍钢之后由应用程序进行调用。第一天上班的那天,13个年轻男子带着几分兴奋和好奇坐上了罐笼。井里比大家想象的还要黑,湿漉漉的,远处有破裂声,空气颤抖,有几个人蹲了下去。一个老师看着我们,一张嘴就说:“哪里的这个勤奋,大学生在井里有什么用?”
下班回到地上,两个新员工说再也不干什嚒了,回家再找工作。另一方面,唐怀钰所有的力量都留下了不服老主人的话。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了矿工的诚实和质朴,也开始考虑设法改善条件来缓解他们的辛苦。”在井里开着铁锹,即使出了故障,唐怀钰一边看着一边学习着有人叫维修员休息。
10年来,他掌握了铲板机常见故障快修、节能增效爆破矿石等多项先进操作法,在创新中评价岗位能人,被评为“央企劳动模范”,也回应了老工匠们的质疑。
女儿孟庆珍给我看了父亲孟泰的照片(4月23日拍摄)新华社记者王炳坤摄影
相比之下,目前的鞍钢哈茨鱼圈分公司炼钢部工程师金百刚对进入工厂有明确的目标。“我发现博士课程中很多研究成果都被搁置了,我想在生产现场发挥作用,毕业后就到企业工作了。”
募集时,鞍钢按照惯例打算在研究部门配置,不过,金百刚叮嘱了「如果是做研究的话不需要来企业」。
起初,金百刚的操作能力还不如熟练工人,满腹的理论又不能给同事们讲,常常被奚落。
马上,鞍钢导入电磁搅拌和电磁制动装置。根据丰富的理论和现场实践,带领团队解决了8个多月的梯级和研究,突破了许多重要缺陷,突破了百个难关,使该装置的使用周期提高了3倍,而且搅拌强度比外方设计提高了40%,帮助鞍钢站在了电磁冶金技术行业的制高点。
仅10年的工作,金百刚就成长为中国科技专家池科技界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他说:“铁,成钢需要熔炼和铸造;人不锤炼就没有才能;青春正是在奋斗和创新中闪耀。”
进入鞍钢焦化总厂员工的培训室,退休再雇佣全国模范工人李晏家把手教年轻员工拆开电机,装电器。
“现在条件变好了,年轻一代的选择余地变大了。引导他们成为技术感兴趣、创新和创造的新时代劳动者,才是鞍钢乃至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急需。”。
“劳动隐含着价值追求、亲情、成长的密码。”这位老模范工人说,对于新一代工人来说,热爱自己的工作、事业,热爱自己的国家,所以奋斗、奋斗。